强基础 兴产业 拔穷根
——西峰区三大抓手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见实效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西峰区坚持把完善基础配套、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三大抓手,强基础、兴产业、拔穷根,走出了一条不同凡响的脱贫摘帽之路。
完善基础配套 补齐扶贫工作短板
近日,在彭原镇芦子渠村张咀组一个崭新的农家院落里,主人马焕学为记者讲述了两年多来自己生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两年前,马焕学一家七口住在距离新家两公里远的沟道里,窑洞年久失修,到处都是裂缝,安全隐患多。“不光住得差,吃水、出行也是大难题。吃水靠挑,出行靠走,两天挑一回水,一个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因为是土路,一遇雨雪天气道路就泥泞不堪。”说起以前的生活,马焕学感慨不已。
2017年,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争取西峰区易地搬迁项目,在张咀组协调土地修建新房,通过易地搬迁为该村2户困难农户解决了住房难题,马焕学家便是其中一户。记者眼前的院落宽敞整洁,厅堂内亮堂温馨。 “我是2018年9月搬进新房的,一共110平方米,政府补贴了17.8万元,我自己没花啥钱。这比我以前住的窑洞不知道要好多少倍,真得感谢国家的扶贫好政策。”马焕学开心地说。
“搬出土窑洞,住进新瓦房”——马焕学一家生活的巨变仅是西峰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的一个缩影。2010年以来,西峰区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总体思路,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农村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完成危窑危房改造2309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88户1740人,建成集中安置区37处388套。使全区居住在塬边咀梢、沟壑梁峁的1154户贫困户、4884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按照“抓脱贫首先抓基础”的思路,西峰区聚焦水、电、路、房等硬件设施,着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交通大会战为牵引,坚持水、电、路、田、房“五位一体”推进,科、教、文、卫、体“五指齐抓”,整合各类项目425个,累计投入资金18.02亿元,全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依托农村人饮解困和饮水安全项目,西峰区累计建成集中供水点50处,分散供水133处,解决了2万多名群众吃水难题,饮水安全农户比例达到100%;累计建成农村产业道路145条620公里,硬化道路通村组率达到100%;架设农电线路407公里,改造户表8599户,动力电通组实现全覆盖;新建行政村幼儿园71所,改造薄弱学校113所,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不同阶段教育扶贫政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18%,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61%。全面实行“先看病、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制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7%,合规医疗费用补偿比例达到85%以上。
调整产业结构 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产业兴则农民富。西峰区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核心,按照“龙头带动、规模经营、连片开发”的思路,依托招引建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和“331+”产业扶贫,引导贫困户合作经营、抱团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多元发展的产业扶贫之路。
从2月底开始,什社乡武川村的村民们便忙着翻耕土地、培育瓜苗、搭建大棚,为种好“致富甜瓜”做足准备。2019年11月,庆阳子亦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精准扶贫入股资金,吸纳全村51个贫困户入股并参与分红。“在合作社带动下,去年全村种植甜瓜的总收入达到100多万元。”武川村党支部书记倪治堂说。 据了解,今年,什社乡整合全乡扶贫到户资金100多万元,对武川村50座甜瓜大棚进行了提质改造,并新建72座钢架大棚,计划以新基地为示范,带动全村种植甜瓜350多棚。
近年来,西峰区围绕武川、蒲河川、肖金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大力发展设施瓜菜产业,带动600多户贫困群众种植瓜菜,形成了塬区以高原夏菜为主、川区以西甜瓜和反季节蔬菜为主的两条设施瓜菜片带。
除了瓜菜产业,养殖产业发展也势头正旺。彭原镇顾咀村的德祥惠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兴国说:“合作社目前存栏50头肉牛,其中大部分都是繁殖母牛,年底存栏量预计可达到100头。”据了解,该合作社于2019年落户顾咀村,采取“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种植玉米、苜蓿等牧草,回收周边农户玉米秸秆及麦草等闲置牧草,按照“五统一”服务模式,向农户统一供应饲料、品种母牛,统一饲养标准、防疫病情,统一回购育肥牛,带动农户发展养牛产业。彭原顾咀村村委会副主任李生甲告诉记者,村民不但可以就近在合作社务工取得劳务收入,还可以通过种植青贮饲料、饲养肉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同时,发挥中盛、正大等龙头引领作用,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草业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吸纳贫困户以土地、棚舍、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带动北部900多户贫困群众新建规模养殖场5处、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种植紫花苜蓿、玉米等优质牧草1.25万亩,贫困户户均增收达到2600元以上,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实现规模效益。
注重精神扶贫 激活扶贫内生动力
在加大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的同时,西峰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加强思想引导,推进精神扶贫,有效提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董志镇田畔村2016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冯红涛此前因遭遇车祸导致腿部骨折,在家休养期间妻子与他离了婚。双重打击之下,冯红涛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心态非常消极。帮扶干部魏俊发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上门给冯红涛做思想工作,讲解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并为他争取到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给他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重新振作起来,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几经努力,冯红涛思想上有了转变,最近,他正在亲友的帮衬下建造新房。“房子建好后,我要重拾自己做电工的手艺,外出打工挣钱。我相信,只要肯努力,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冯红涛信心满满地说。
有了“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还得有“我能脱贫”的一技之长。西峰区紧扣“提升技能、稳定就业”主题,结合产业培育、市场需求和贫困户个人意愿,针对性地开展技能素质提升专项行动,做到贫困家庭、新增“两后生”技能培训全覆盖,变“政府输血”为“自主造血”,使一大批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彭原镇顾咀村村民顾维省是精准扶贫户,之前家里有3亩果园,因为不懂技术,效益一直不好,一度对靠种植果园致富信心不足。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为他报名参加了镇上组织的培训班,还帮助他去外地开拓视野,学习果园栽植技术。 “掌握了一定的果树栽植技术后,苹果产量、果品质量都提高了,今年苹果价格要是稳定的话,三亩果园收入一万多元是没有问题的。”顾维省边修剪残枝边告诉记者,去年他又扩栽了15亩苹果树,果园面积达到了18亩,新栽的果树预计两年后开始挂果。
此外,西峰区坚持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作为脱贫攻坚的内在要求,变“旧习俗”为“新风尚”。采取非贫困村带贫困村、美丽庭院户带贫困户的方式,引导贫困户参与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着力消除视觉贫困。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的教化约束作用,下气力整治“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着力以精神扶贫促进稳定脱贫。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