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微信
  • 智能机器人
  •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西峰政务>详细内容

西峰区:“产业+就业”走稳脱贫路

  • |
  • |
来源:西峰新闻网络中心 作者:张煜晨 责任编辑:齐缨琼 发布时间:2019-10-29 09:49:52 浏览次数:

近年来,西峰区坚持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措施,因地制宜,盘活各类农业资源,农业显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种养结合特色产业 脱贫路上锦上添花

后官寨镇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因地制宜,结合市场需求,推进“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集野兔、梅花鹿、狍子养殖为一体的特色养殖园基地,在帅堡村建成了生猪育肥、金银花种植、蜜蜂养殖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帅堡村发展金银花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金秋时节,庆阳新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生机盎然,一垄垄金银花长势喜人。

e7ee429842e1415783cbcdf537ad871e.jpg 

据了解,今年春季,庆阳新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130亩土地,栽植3万多株树型金银花,用工60多人,带动20多户贫困户务工,每户增加劳务收入7000元。

毛彩霞是显胜乡三泉刘村村民,勤劳能干的她,里里外外是把好手,以前她想到附近打工挣钱却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自2016年庆阳原生态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落户在三泉刘村,许多和毛彩霞一样的农村妇女也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愿望。

合作社带动 共筑脱贫致富路

显胜乡三泉刘村流转350亩土地入股庆阳原生态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栽植桃树和樱桃树。合作社除为村民在家门口提供就业机会外,还为想要栽种桃树的村民提供树苗和种植技术指导,待桃子成熟后再按市场价进行收购,避免了“盲种”和“滞销”,村民不用到市场就能把桃子变成钱。庆阳原生态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村民在这个合作社打工,每人月收入都在1500元至1600元以上,对当地的农民来说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让村民们对合作社发展更有信心。

宽阔整洁的环川公路,蒲河两岸整齐的新农村,蒲河村村民毛金牌这两年依靠栽种薰衣草等花卉产业让生活有了新的芬芳。毛金牌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月亮湾香草园项目落户蒲河村后,他将家里的十多亩土地流转给园区,每亩可收益460元。毛金牌和妻子都在园区上班,去年收入7万元,比以前翻了好几倍,一家人顺利摘掉了“穷帽子”。“我把土地流转给香草园,同时也在这里上班,负责园艺工作。”和毛金牌一样,蒲河村其他30多户贫困村民也将土地入股香草园,拥有了“产业工人”的新身份,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致富。

今年来,西峰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指导,推动全区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按照省、市脱贫攻坚会议部署及脱贫攻坚责任制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把“一户一策”作为绣花式扶贫的重要载体,认真落实“四类分类”办法,全面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因村因户施策,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把提高脱贫质量,巩固扩大脱贫成果,突出“六项重点” ,狠抓脱贫任务落实。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我区农村贫困群众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实质性提高,农村扶贫产业掀起大变革,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给乡村产业革命注入了新动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困难家庭和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带领村民通过就业增收致富。

在产业扶贫中,西峰区充分发挥经营主体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等优势,以激活产业要素为抓手,让群众深度参与产业链条中。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到贫困村流转土地,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就业务工带动贫困户增收,充分发挥扶贫“造血”、管长远和打基础作用,走出一条产业兴村富民、脱贫致富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