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微信
  • 智能机器人
  •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西峰政务>详细内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庆阳专场记者问答实录  

  • |
  • |
来源:陇东报 作者:马骁 责任编辑:齐缨琼 发布时间:2019-08-31 12:30:23 浏览次数:

8月30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庆阳专场发布活动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焦石围绕“砥砺奋进七十年 老区迈进新时代”主题,先后回答了中国日报、甘肃日报、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甘肃记者站、农民日报甘肃记者站、中新社甘肃分社记者的提问,介绍了庆阳市在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日报记者:庆阳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庆阳在脱贫攻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朱涛:庆阳市7个县属于六盘山连片特困片区县,西峰区属于“插花型”贫困片区,环县、镇原县是深度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攻坚难度大。就拿修路这件事来说,大多数县修1公里农村公路只需要投资50多万元,而像环县、镇原县山区,既要移山填沟,又要架桥修涵,修1公里路往往得上百万元。

近年来,主要做了这么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决贯彻精准要求。我们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创新实施“四类分类”,把贫困户分为“有劳动力且有技术的、有剩余劳动力且可输转的、有一定劳动力可打零工的、无劳动力的”四种情况,分类施策、精准帮扶,促进了“六个精准”要求与庆阳实际的有机结合(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积极组织开展“六查三讲一强化”和“十问十推进”活动,全市4万多名干部一对一结对帮助贫困群众,制定“一户一策”方案14万份,有力保障了精准帮扶效果。

二是持续聚焦产业扶贫。我们成功引进了圣农、正大、海升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建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肉羊、肉鸡、生猪养殖和苹果、瓜菜、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92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893个,实现了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入社贫困户25.8万户,累计为贫困户分红8500多万元。

三是有效破解基础瓶颈。道路建设方面,2018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近1.2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00多倍,相当于从兰州到北京走4个来回。三年前就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乡镇全部通客车,建制村通车率达到94%。安全饮水方面,已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10万多处,解决了230万农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安全住房方面,2002年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试点以来,偏远山区4万多户、近20万人喜迁新居。2013年以来,实施危房改造12.3万户,近50万人住上了安全住房,农村基本消除了C级、D级危房。同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四是全力攻坚深度贫困。我们聚焦2个深度贫困县、3个深度贫困乡镇、230个深度贫困村,从资金、项目、举措三个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今年市级专项扶贫资金的一半以上都分配给了深度贫困地区。另外,我们还把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医疗报销比例在全市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5%。上个月,我下去调研的时候,一位老人正在乡镇卫生院办理出院手续,我问他个人花费情况,他说他入院时交了100元被褥押金,住院花了一千多,出院时自己只交了30块钱。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我们将持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巩固攻坚成果、提升脱贫质量。今年,全市有望退出贫困人口10.29万人,贫困发生率预计可降到1.1%以内,下剩的2万多贫困人口明年可全部实现脱贫,确保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甘肃日报记者:庆阳处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底线性任务。请介绍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庆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朱涛:庆阳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北部与毛乌素沙漠接壤,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我市环县就是全国379个重点沙区县和甘肃省20个干旱县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多,森林覆盖率仅为9%。在这样的环境里,老百姓拼命劳作,却难以摆脱“种了一料子,收了一帽子”的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坚定实施生态绿化工程。认真落实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政策,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从2013年起,我们启动实施“再造子午岭”工程,每年列支1亿元,荒山造林100多万亩。至目前,全市累计造林1500多万亩,林地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5%。这些苗木全面成林后全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水土流失减少1000万吨以上。2017年,我们还制定出台了《庆阳市禁牧条例》,坚决落实封山禁牧措施,有力促进了生态修复。目前全市干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年降水量明显增多,南部个别县达到1000毫米以上,就连北部环县昔日的荒山秃岭也都变绿了。

二是大力实施“固沟保塬”工程。长期以来,雨水冲刷严重侵蚀着庆阳的黄土大塬。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的1300多年,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被蚕食面积达到90多万亩,平均每年蚕食面积约690亩,比梵蒂冈的国土面积还要大。从2015年开始,我们启动实施“固沟保塬”工程,加强塬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四道防线”,4年时间治理保护塬面面积890平方公里,治理流域2200多平方公里,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三是积极开展海绵建设试点。2016年,我们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规划试点面积近30平方公里,实施项目256个。目前已经在西峰区建起了以4个人工湖为骨干的城市水系,蓄水量达到110万立方米。改造和建成了一批城市海绵公园、海绵绿地、海绵广场、海绵小区,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6%。

四是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全面落实抑尘、控煤、治污和重点区域整治等综合措施,建成区内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县(区)均建成优质煤炭一级集中配送中心,市区出租车全部实施了“油改气”,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清洁能源使用率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通过努力,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市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对县(区)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建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42座,流域水污染问题正在得到有效治理。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甘肃记者站记者:前面提到,庆阳能源资源富集,2012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将庆阳定位为“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今年甘肃省又把庆阳确定为“陇东国家能源基地”。请您给我们详细谈一谈庆阳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焦石:庆阳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总量分别占鄂尔多斯盆地总资源量的40%、11.8%和10%,折合油当量1230亿吨,是国家传统能源资源的“金三角”。

石油开发方面,1970年,长庆油田在我市华池县打成陇东地区第一口出油井,拉开了庆阳石油开发的序幕。同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部署由兰州军区组织陕甘宁石油大会战,会战指挥部就设在我市宁县的长庆桥镇,长庆油田由此得名。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我市境内发现5个储量超亿吨级大油田(华庆、西峰、合水、镇北、环江油田),现有油水井2.5万余口。去年底,全市原油产量达到816.16万吨,是1990年的8.9倍,占全省原油总产量的96%;加工量达到312万吨,是1979年0.22万吨的1418倍。

煤炭开发方面,大规模开发始于2008年,这些年先后有华能、华电、大唐等中央、省属企业进驻开发。我们规划建设5大矿区(宁正、宁西、宁北、沙井子、甜水堡),目前已核准煤矿5座,设计总产能2430万吨/年,其中,1个已经投产(刘园子煤矿,已累计生产原煤161万吨)、4个正在加快建设(甜水堡二矿已出工程煤96万吨、核桃峪煤矿今年底有望建成并启动联合试运转、新庄煤矿2022年有望建成并启动联合试运转、马福川矿井已完成“五通一平”和供电工程)。我们规划建设9座燃煤电厂,装机容量1856万千瓦,目前已核准燃煤电厂3座,总规模334万千瓦。特别是事关我市煤炭资源开发转化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前期工作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有望今年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另外,得益于煤电外送工程的加快推进,华能公司计划在我市实施3个“1000”计划——投资1000亿元、每年外送电力1000万千瓦、外送煤炭1000万吨。

天然气开发方面,我们围绕建设“气化庆阳”,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步伐,2018年探明储量318亿方,新建天然气产能3亿方,市属国有企业——庆阳能化集团加工试采气1540万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引进的瑞华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建成投产,新增储气能力1200万方,加工液化天然气4000吨,是全省目前建成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储气设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推进油气开发,实施±800千伏电力外送工程,力争到2025年,油气当量达到1000万吨;到2035年,全市原煤生产能力达到4500万吨,产量达到3500万吨。

农民日报甘肃记者站记者:庆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有“陇东粮仓”之美誉。请您给我们谈一谈庆阳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焦石:庆阳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是全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仅为29.36万吨,1984年达到63.72万吨,1998年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201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64.23万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进程,着力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上下功夫,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致力于打造“肉鸡全产业链”。我们去年引进福建圣农这一全国同行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龙头企业,计划3年投资60亿元,建设1.2亿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35亿元,直接解决用工1万人,间接带动就业10万人。目前已投放鸡苗1032万只、日屠宰量达到8万只。预计今年可出栏3000万只,产值7亿元。

二是致力于打造“肉羊全产业链”。庆阳许多农户都有养羊的习惯。立足这一传统优势,我们依托甘肃中盛农牧公司实施了1000万只肉羊产业化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包括11处肉羊繁育场、2条屠宰线在内的产业链相关项目。目前,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500多万只,建成了2条共13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生产线。

三是致力于打造“生猪全产业链”。我们引进正大集团,计划投资30亿元,实施猪肉食品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航天育种扩繁和良种推广、食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生猪屠宰等项目。其中,在西峰区建设的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已经建成投运。

四是致力于打造“苹果全产业链”。庆阳处于优质晚熟苹果最佳适生区。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海升模式”“西农技术”,建成全国最大的自根砧矮化苹果基地20万亩,世界领先的脱毒苗木繁育基地2900亩,全市苹果栽植面积达到177万亩,挂果面积78万亩,冷藏能力达到47万吨。建成2条年加工15万吨的现代化苹果分捡线及包装线,年加工4万吨的通达果汁厂产品远销欧美。宁县打造的9万亩“海升模式”果带,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中新社甘肃分社记者:从您前面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庆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农耕文化、岐黄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构成了庆阳历史文化的浓厚底色,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我记得去年您在参加央视财经频道“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中就做过一些介绍。今天,您能不能再给我们说一说庆阳的文旅资源开发情况?

朱涛:庆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我们立足“四大文化”品牌,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了一些积极的努力。一是注重保护“资源库”。神奇的高天厚土造就了庆阳这个多彩多姿的文化“万花筒”。闻名于世的“黄河古象”“环江翼龙”化石都发掘于庆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9处、省级70处,红色遗址遗迹200多处。还有5项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董志塬是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黄土塬面,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面积恰好是祖国陆地面积的万分之一。秦朝修建的秦直道,堪称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比著名的罗马大道还早200多年。全省四大石窟之一的北石窟寺就在我市境内。这些文化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是注重打好“节会牌”。多年连续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农耕文化节”等节会,积极参加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国内大型节会展会,大力宣传推介庆阳文化旅游资源。去年我们参加了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荣获“2018年度十佳魅力城市”称号,庆阳香包被评为“2018年度魅力旅游文创产品”,今年成为“魅力中国城·城市联盟”常务理事单位。

三是注重打造“好产品”。围绕发展全域旅游,积极打造蒲河川、湘乐川、茹河川三条景观廊道,建成各类景区15处、乡村旅游点300多处,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周祖陵森林公园、药王洞养生小镇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正在推进5A级创建。全市有17个村列入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今年我们还要建6个示范村、2个生态田园综合体、42个农家乐。同时,我们不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香包、刺绣、剪纸、皮影和黄花菜、小米等特色旅游产品,游客都很喜欢。

四是注重提升“软环境”。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加强旅游景点管理,与多个城市达成了游客互送协议,各项服务质量都有了大的提升。农耕游、体验游、研学游、红色游、冰雪游持续升温,去年接待游客首次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5亿元,到年底旅游业从业人员达7.5万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