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24.68万亩苹果陆续进入收获期
金秋时节,正值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后,我区的苹果陆续进入收获期,广袤的田野上处处展现着丰收的景象。

枝头长势喜人 苹果
让人垂涎欲滴的苹果
九月的天空格外蔚蓝,红艳艳的苹果在秋阳的映照下越发艳丽。走在我区各乡镇村组的田间地头,处处可以看到连片的苹果园枝繁叶茂,到处都是红似霞光的苹果,煞是喜人,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在西峰区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的苹果种植基地,只见沉甸甸的“中秋王”苹果压弯了枝头,果园里飘荡着沁人心脾的香味,果农们忙着摘果、运果、选果,一年的汗水终于成就了辉煌,丰收的喜悦让果农脸上全是笑意。“中秋王这个(果子)在咱们这里表现非常好,个大,果型好,质硬,酸甜度适中,目前市场上没有一个可以和中秋王可以比的产品。”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生夏自豪的说。
西峰区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雷生夏是我区的苹果种植大户,他经营的果园也是管理示范园,30多年的“果龄”让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田秀才”、“果把式”,200多亩果园里红彤彤的一片,丰收的景象如期而至。

雷生夏正在采摘苹果
目前,在雷生夏的带动下,什社乡庆丰村85%的农户都栽植苹果,涌现苹果专业户10余户,栽植新品种苹果1800多亩。“今年价位非常好,富士都在三块五以上,中秋王这类果子,好点的在四块二到四块三,一般在三元八九这个位置上徘徊,今年看似减产了实际上没有减,全区甚至全市总的收入还是没有减,产量减了一半但收入没减。”雷生夏乐观的说。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产业上水平这篇大文章,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优势,把苹果产业作为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的重要载体,按照“填平补齐区块、提升整体面貌”的思路,加快土地流转,突出规模连片发展和标准化园区建设,以东部10万亩绿色苹果生产基地提质改造为重点,大力推广“西农”技术和“海升”模式,积极推行合作化管理,推动苹果产业由分散粗放的小农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形成了“小苹果大产业”的富民产业模式,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的共同推进。
在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区围绕建设全国绿色苹果出口原料生产大区总目标,按照“苹果为主,多果并举”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盛果园优质丰产、低产园提质增产、新建园促管早产”的目标,为农民增收、农村小康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区发展壮大龙头合作社,动员林果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合作建园等形式,把合作社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与果农的土地优势、果园优势结合起来,解决个体经营规模有限、管理效率低下、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同时坚持科技引领果业发展,不断创新思路,把新科技、新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始终。按照协会组织服务果树基地、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户、专家教授服务果业技术员的服务渠道,形成了区与专业院校联手、乡与专业协会组织联手、村与农民技术员联手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我区还以合作化管理整合延伸苹果产业链条,依托区、乡农业服务机构,组建专业服务队,在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苹果销售等环节统一指导。创新营销方式,大力推行“互联网+苹果”电商平台建设,积极推广“一村一店”模式,探索建立电子商务示范村。目前,我区共建成什社、温泉、显胜3个苹果基地,35个林果生产专业村。今年,全区24.68万亩苹果陆续进入收获期,预计产量8.5万吨,实现产值3.6亿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