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风 庆阳香包情】赵文菁:从牧羊女到艺术家
今年62岁的赵文菁出身农家,自幼喜欢捏泥巴,这位黄土地的女儿,凭着一腔对泥塑艺术的热忱,手捧泥土,塑古塑今塑平生,历经四十余载春秋,从一个牧羊女成长为了一名桃李遍布、远近闻名的泥塑大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农民泥塑艺术家——赵文菁的泥塑天地。
走进赵文菁的工作室,一座高1.72米的轩辕黄帝坐像赫然矗立在众多泥塑作品中,震撼夺目。这是赵文菁耗时一年零三个月,最新完成的大型泥塑作品。在这间不算宽敞的工作室里,随处可见或大或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赵文菁是家族中第一位从事泥塑创作的人,如今,技传三代,女儿从事专业的泥塑教学,外孙和外孙女小小年纪,也已是同学老师眼中的泥塑能手。
赵文菁外孙夏瑜泽说 :“小时候,奶奶和妈妈就在那里做雕塑,我就趴在那里,撒泼打滚也要一起做,上了小学,泥塑班的老师也经常表扬我,夸我,同学们也问我为什么做得这么好,我就很自豪地说,奶奶和妈妈都是雕塑家!”
外孙的泥塑启蒙来自于外婆,而外婆赵文菁和泥塑结缘则始于童年生活和天性:“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到沟里放羊,到沟里发现河底的泥焦黄焦黄的,出于一种天性,随意抓起来把玩。从那时候起,每次下去拾一笼笼羊粪后,拿那些泥捏一些小房子、吃饭桌子,越玩越有兴趣,从此就和泥巴结缘。”
从小小牧羊女到如今年逾花甲依然对泥塑艺术痴迷热爱的泥塑艺术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文菁手里的泥巴,一玩儿就是四十余载春秋。
泥塑艺术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文菁说:“因为泥塑比较慢,有时候做得枯燥 急躁,自己感觉很孤独、很寂寞。但是我已经做了40多年了,我觉得越孤独越寂寞越能出作品,我也不觉得是一种苦,经常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
历史名人、黄土女女、春节习俗、农耕文明……赵文菁创作的作品不胜枚举,获奖作品无数,从古至今,题材广泛,累计已有上千件,跟随她学习泥塑艺术的爱好者已有十多人,他们分散于各地,传承着泥塑技艺,女儿赵彬兵也是她的学生。
“妈妈把她这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到这个艺术当中,我是点点滴滴看出来的。我很喜欢泥塑,所以在我长大之后,我也从事了这个职业,现在是一名专业的泥塑老师,我希望自己能不断提高,达到我妈妈这个水平。”赵文菁女儿赵彬兵说。
赵文菁说她最大的心愿是成立一家泥塑示范基地,用泥塑作品述说历史与文明,让更多的人知道泥塑、欣赏泥塑、爱上泥塑、传承泥塑艺术。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