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微信
  • 智能机器人
  •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民生百事>详细内容

西峰区:“授人以渔”助力困难群体就业创业

  • |
  • |
来源:西峰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温聪聪 刘新艳 责任编辑:齐缨琼 发布时间:2023-07-13 17:44:42 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西峰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创业扶持、集中就业、助残扶贫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增强困难群体创业就业本领,促进就业增收。

在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里,负责人左焕茸和工人们用眼神和手势交流着绣制技巧。该基地把扶残助弱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注重香包刺绣技艺培训传承,培养更多残障人士从事香包、陇绣产业,给困难群体就业创业插上飞翔的翅膀。

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负责人左焕茸说:“我分批分层次给她们培训,从配线、针法、设计一步一步地教。教会以后,有些想出去,我就给帮忙找工作。在基地这边,还有33名残疾人,有的在家里做(绣品),有的在基地做。有些坐轮椅的,实在来不了,我就到家里去给培训。通过多年的努力,这些(残疾)孩子在这儿上班,不但有了自己的一份收入,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且还丰富了绚丽多彩的人生。”

7月11日,走进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甘肃·庆阳)基地,网络电话响个不停,30多名残障人士正忙着接听、回复来自全国各地的申通客服热线电话。今年42岁的曹旭,因疾病致使双腿行走不便。2021年,他加入集善乐业这个大家庭,成为一名客服人员,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

“2021年7月份,我拿到了来到基地后的第一份工资,大概是2000元。这个2000多元的工资,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之前因为我身体不好的原因,也没有经济收入,生活特别拮据,基本上都是朋友亲戚接济一点,还有政府给的低保。在基地工作两年多的时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自信,生活有了希望,有了新的起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觉得自己也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自我的价值。”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甘肃·庆阳)基地工作人员曹旭说。

经过两年时间锻炼,如今,曹旭的最高工资已经可以达到4000多元。

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甘肃·庆阳)基地以大数据标注、客服等互联网业务为就业项目,助力残障人士平等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目前,已经带动约200名和曹旭一样的残障人士从事“数字化”类工作。

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甘肃·庆阳)基地辅导员李华宁介绍:“我们是2021年7月承接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乐业互联网之家的项目,项目落地之后,我们有中通业务、申通业务,还有直播。通过这些,可以从各个方面让更多残疾人融入这个大家庭,有一个稳定的收入。目前基地就业了70人,有40名残障朋友,其中有19名重度残疾人,最高收入达到8600元,平均收入在3800元。”

西峰区以困难群体就业服务需求为导向,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授人以渔”,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学会了技艺、增长了本事,实现了就业创业。目前,全区自主创业残疾人175名、灵活就业196名、新业态就业30名。

终审:齐缨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