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 认真落实“四类分类”办法 全面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
今年以来,西峰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有劳动力且有一定技术、有剩余劳力且可输转、有一定劳力在本地打零工、无劳动能力预备兜底的贫困户“四类分类”办法,全面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着力把贫困群众聚在产业链上,不断巩固扩大扶贫成果,坚持把精准扶贫经验向小康移植,推动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转型。
在具体实践工作中,西峰区将“四类分类”办法延伸到所有贫困户,整合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07.56万元,精准落实“一户一策”计划,着力以到户资金实施到户项目。
对1388户有劳动力且有一定技术的贫困户,按照户均补助不少于3000元的标准,在果树栽植、籽种投放、圈舍改造、基础母羊购买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贫困群众扩大种养殖规模。目前,758户发展养殖产业的贫困户购买肉羊1460只、生猪230头,630户贫困户栽植果树1730亩。
对1664户有剩余劳力且可输转的贫困户,推动劳动技能培训全覆盖,按照人均不少于2000元的标准补贴培训费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素质提升专项行动,引导贫困户由体力型务工向技能型务工转变。今年累计培训“两后生”227名、电商从业人员100多名,输转劳动力225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14万元。
对1618户有一定劳力在本地打零工的贫困户,一方面,结合“331+”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劳力、土地、技术入股到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实现配股分红带动致富。仅务工一项,每户每年可分红5000元以上。另一方面,依托正大、中盛等龙头企业和恒丰源、果之果等合作社对贫困户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引导贫困群众自主发展致富产业。
对567户无劳动能力预备兜底的贫困户,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落实兜底政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纳入一、二类低保,同时优先安排村级保洁员、公益林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就业增收。同时,动员贫困户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到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现互助脱贫。
通过全区上下不懈努力,西峰区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四类分类”方法科学务实,一揽子解决了产业扶贫“事、人、钱、物、技”等问题。特别是在省级贫困县退出验收中,省督导组和评估组都对“四类分类”办法和”331+”产业扶贫模式给予了高度认可,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稳定脱贫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撑。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