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微信
  • 智能机器人
  •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民生百事>详细内容

加大整治力度 改善城乡环境

  • |
  •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何紫涵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8-04-26 14:50:03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有关会议精神,坚持把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通过不断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力度,跟进配套垃圾暂存点、收集点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严格落实督查考评、曝光督办、问责奖惩等长效管理制度,全面动员群众主动参与整治全过程,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

广泛宣传动员,深入发动群众。按照“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的思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刷写宣传标语、发放倡议书、设立宣传牌、召开群众会,全方位、深层次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激发群众主动投工投劳、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在城区:100多辆作业车辆上刷写悬挂全域无垃圾工作宣传标语牌,并安排执法监管人员进校园、进小区、进门店面对面宣传劝导,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全力营造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活动氛围,同时以市容环境卫生执法中队为依托,在做好城区环境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执法力量,加强对城区范围内果皮纸屑乱扔、广告传单乱发、垃圾废弃物乱烧、生活垃圾污水乱倒、“三包六禁”责任乱推、环卫设施乱损等十乱行为的监督、劝阻、制止和处罚。在农村:通过召开群众动员会,发放《致广大农民群众的一份信》等资料,利用悬挂横幅、刷写标语、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的目的和意义。针对群众不良生活习惯改变难的问题,各乡镇以“常清理、勤打扫、养习惯”为目标,积极发动群众对各村主干道、广场、学校、垃圾坑点等重点区域进行环境大清理,并采取组建农村环境整治志愿者服务队、记“义务工分”、创建美丽庭院“三位一体”的方式,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群众,促使群众“前面讲后面倒”的现象明显减少,人人爱护环境、天天打扫卫生、及时清理垃圾的良好生活习惯正在逐步养成,确保实现从视野范围内无垃圾向全域无垃圾转换。

加强资金保障,提升设施设备。去年,我区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拨付资金400万元,各乡镇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400多万元。区财政逐年增加环境卫生工作经费,区政府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费用按每村每年2万元列入财政预算,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按每年5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统筹使用。同时,通过抢抓省上2500亿元专项贷款和投资基金政策机遇,积极对接,加大项目投入力度,为实现全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这一目标提供资金保障。目前,我区什社、温泉、显胜等乡镇已完成户用垃圾桶试点工作,乡镇组级垃圾收集点(垃圾仓)已覆盖70%,肖金镇、什社乡、显胜乡三个污水处理厂项目已完成初步规划方案,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庆阳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全面开工,各类设施设备逐步完善。

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常态治理。将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工作重心由点线示范向全域治理推进,坚持日常清扫保洁和集中整治相结合,持续巩固扩大治理成效。在长效保洁上,组建了专门清扫保洁队伍,对乡镇街区、中心村、集中居住区实行定时、定人、定路段保洁,确保每个网格有人管、管的好。在长效监管上,通过跟踪督查与精准考评相结合,明察暗访与现场督办相结合,蹲点督促与协调交办相结合,有力地推动整治工作进入了常态化抓促态势。目前,我区共开展专项督查4次,下发督办函2期,整改通知书10份,督办事项60条。同时,各乡镇街办也根据平时督查评比结果,对卫生文明户实行进行授星挂牌,并设置了红黄蓝“三张牌”,分村组进行评比公示,并实行督查结果“红黑榜”公示制度,利用LED电子屏、乡村公示栏、微信平台等媒介对工作扎实的村组进行红榜表扬,对“脏乱差”问题突出的晾晒照片上黑榜进行曝光。通过健全长效机制,我区已探索建立了督查评比、公开曝光、授星挂牌、重奖激励等督查考核机制,形成了一套从日常督查到整改落实再到激励约束的环境治理工作机制,为纵深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奠定有力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