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微信
  • 智能机器人
  •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民生百事>详细内容

亩产破吨!西峰区玉米示范田交出丰收答卷

  • |
  • |
来源:西峰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丽娜 李红涛 责任编辑:齐缨琼 发布时间:2025-10-30 11:06:01 浏览次数:

金秋时节,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野之间。与往年不同,今年的秋收现场除了忙碌的农户与轰鸣的农机,还多了一支特殊的“考评团”——农技专家团队。他们携带专业设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收现测产”现场考评,用精准数据为丰收“把脉”,为来年优种选育与推广绘制出一张清晰的“导航图”。

12ea34432741489dafafcfe0f79b0499.jpg

在肖金镇胡同村的百亩玉米示范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玉米考核”正有序进行。划定区域、机械收割、现场脱粒、测水称重、数据录入……整个测产流程在农技专家的全程监督下一丝不苟。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樊廷录介绍:“我们重点是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如先玉1483,这个品种我们是为了机械化收割,它穗粒要整齐,后期脱水要快,我们把密度要增加到5000株甚至5500株左右,这个产量能够增加10%到15%。”

测产现场,农技人员一边记录采收数据,一边向围观的种植户讲解关键技术。他们手中的水分测定仪与电子秤,成为这场田间“考试”中最公正的“裁判”。脱粒机、烘干箱、电子秤等一系列科技设备的应用,使丰收从过去的“估个大概”迈向“精准计量”。看到实测数据,现场观摩的种植大户们喜笑颜开——这片试种的新品种玉米亩产达1020.4公斤,成功迈入“吨粮田”行列。

“农民种庄稼技术方面有人指导,有人帮助,这是个好事情,鼓励指导农民种粮,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肖金镇漳水村种植大户赵志凌说。

这样一次看似小范围的测产,实则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土旱塬区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的生动缩影。无数测产点正如一个个“田间数据传感器”,共同构建起新品种在大田环境下的真实表现数据库。

西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廖森说:“我们通过开展玉米机收测产活动,让老百姓广泛参与。同时,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让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技术广泛运用到群众的实际生产当中,从而实现科学种田,达到我区粮食稳产增收的目的,实现粮食安全。”

农技专家奔走于田埂之间,测量仪器上跳动的数字,与农民脸上灿烂的笑容,共同勾勒出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图景。一粒粒“金种子”,在科学与实践的淬炼中,正孕育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樊廷录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示范现场会办好,为陇东的旱塬粮仓的建设提供一些技术上的准备,特别是从土地的流转,经营主体的技术。我们在创新粮食单产整乡整县制推进模式上,还需要进一步搞好服务,为甘肃省粮食安全作出我们科技上应有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