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 】西峰:千年技艺赶新潮 小香包做成大产业
香包是我市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千姿百态的庆阳香包造型丰富、图案精美、芳香浓郁,表达着人们的图腾崇拜、祈求福寿平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端午节前后,我区大街小巷各式各样造型迥异的香包琳琅满目,尽显浓郁的节日氛围。
"针从这过来,再从这穿过来,再这样折一下,叶子就好看了。"每隔一段时间,家住民族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国家级传承人贺梅英总会把几个新收的徒弟喊到跟前,仔细讲解庆阳香包绣制的针法等技艺。她说:“我从小爱这个,就一直给孩子在端午节做香包,给亲戚的孩子也做得送。现在我年龄大了做不了了,就给指导子女和徒弟们做,主要给他们讲在香包上绣花的技巧。”
庆阳香包造型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既是庆阳妇女世世代代对原始、传统手工技能的承袭,又是个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现。88岁的贺梅英年事已高,渐渐力不从心,但只要身体允许她还是心无旁骛,在香包绣制的传承中演绎着“择一事、终一生”的非遗故事。
“庆阳的香包是比较有名的,我现在也有好多徒弟了,我希望能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只要大家愿意学,我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国家级传承人贺梅英说。
非遗传承,既重在记忆、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更重在人“活态”“动态”的传承。今年57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传承人刘兰芳,8岁就跟着外婆、母亲学习绣香包。她制作的香包既传承了前辈们的丰富样式,又保留了民间手工艺的稚拙朴实,40多年的专注也让她逐渐成长为庆阳香包绣制的集大成者。她说:“庆阳香包绣制历史久远,就华池双塔出土的千岁香包而言,图案非常精美,里面的填充物也是我们生活的一些实物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绣的苹果代表平安,它的载体首先是吉祥的,我们再给他身上绣上精美的图案,给它上面赋予了文化的寓意,才有了这个经典的文化传承。”
“闲时做香包,端午节再集中卖”。大多数人的销售方式仍然没有脱离传统,销售渠道仍然是传统的线下销售。互联网电商的兴起让香包制作者看到了新机遇。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庆阳香包,毕业于非遗管理与保护专业的刘兰芳儿子张煜琛负责起了母亲的网店经营,接手经营管理后,他一方面积极探索非遗产品经营的路径和技巧,一方面积极从销售中找灵感,致力于产品创新。
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张煜琛说:“现在我们的电商平台在两年时间粉丝量已经达到了2万人,我们每年除过端午节之外,每年的各个节日,包括春节、中秋节我们都会有非常好的一个销量,每年我们会有大概超过200万元的订单,都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的销售。”
传统庆阳香包个头大,造型古朴,对年轻人而言,不方便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和使用。为此,张煜琛和刺绣师傅一块改良,将大个头的螃蟹香包按比例缩小,设计成胸针,一上架就售罄了。结合近年来的汉服热,他们还开发了便携香囊、刺绣耳坠,成为汉服爱好者的心头爱。张煜琛说:“我们通过年轻人的喜好,发现他们对于一些小的比如说胸针这种具有装饰功能又有实用性的这些小物件非常喜欢,我们就通过对我们的产品进行一个再设计、再改进,做一些这种小的配饰进行一个销售,年轻人是非常喜欢。”
刘兰芳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的香包走出了庆阳,卖到了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借着甘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东风,他们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宣传推介庆阳香包,赢得国际市场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的庆阳,在刘兰芳的带动和影响下,有一大批农村妇女投身香包产业,传承香包文化,也依靠香包增收致富。
庆阳市庆城县桐川镇高庄村村民邹叶叶说:“之前都是给家里人做,增加不了收入,挣不了钱,所以现在来到这里不仅给自己增加了一份收入,还给家庭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就是学到了一门庆阳香包绣制的技艺,大概一年下来收入就是两三万元,感觉还挺好的。”
“随着我们庆阳近20年的香包节的举办, 我们的香包从最初的一个赠品现在华丽的变成一个商品,一个产品。作为传承人也顺着‘一带一路’的方向,去讲中国的故事,把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给‘一带一路’的国家。再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参与进来的制作人员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好。”刘兰芳说。
近年来,我区通过培养香包传承人、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创新产品设计等举措,让香包产业发展迸发出更多的活力。目前我区有一定规模的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就有40多家,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达5大类100多个品种,年生产产品超500万件。当香包走出绣坊,传统文化与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相融合,非遗资源优势也必将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传承下去。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