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多措并举让“良田”回归“粮田”
今年以来,西峰区将退苗还田作为履行耕地保护职责、严守耕地红线的重要战略举措,坚持分类指导,按质施策(依照耕地属性确定清退时间,按照苗木质量确定清退方式),全力推进退苗还田工作。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守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底线。
政策引导腾退。全区各乡镇组织联村干部、网格员进村入户,耐心给群众讲解国家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及市区关于腾退苗木的相关奖补政策,客观分析土地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综合效益,积极引导退苗还田群众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扶持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套种,每亩给予不低于200元的补贴,为后期引导退苗还田、增加粮食面积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政府帮助销售。全区上下立足工作实际,积极协调解决苗木内存量,做苗木“中介人”,通过苗木质量精准划分苗木结构,科学研判市场苗木不同种类需求,通过多方宣传联系,帮助群众协商解决退苗“机械难、人工难、出售难”等实际问题,让群众在配合退苗还田的同时又解决了部分育苗大户“急、盼、难”的油松销售问题。
项目征迁清退。全区部分项目建设用地被各类苗木占用,按照市区苗木清退“两步走”的目标任务(2022年12月底前永久基本农田内存量全部腾退消化,2023年12月底前一般耕地存量苗木全部腾退消化)。全区加快项目征迁进度,加强遗留问题处理,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予以清退,确保如期完成清退任务。
变废为宝利用。在苗木腾退过程中,区乡村三级上下联动,边腾退、边构思、边施工,将无移栽价值的苗木树干变废为宝,制作了别具一格的生态垃圾仓。在今后的环境卫生整治和风貌示范线创建工作中,全区将持续探索利用腾退苗木树干修建“三小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游园)的围挡、生态垃圾仓和柴房的“时尚”做法,打造独特的乡村气息,留住“原味”乡愁。
土地托管消化。针对部分苗木栽植户劳动力不足,外出务工管理粗放致使很多苗木销售难且无实际移栽价值的情况,区、乡干部牵线搭桥及时对接、全程帮办,积极探索土地托管整合、群众持地入社等方式,进行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管理,在退苗还田的同时让群众获得常态化效益,解决退苗还田后“无人耕种”的问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