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加减乘除”画出城市基层党建最大“同心圆”
省、市城市基层党建“1+4”文件下发以来,西峰区围绕打造全市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区目标定位,结合街道调整设置暨改革工作,坚持把赋能扩权与减负增效、基层治理与为民服务相结合,推动街道与区直相关部门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紧密配合、有效衔接,构建了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在赋能扩权上做“加法”,下好体制改革“先手棋”。按照街道调整设置暨改革工作部署要求,将城区由3个街道16个社区拓展为6个街道36个社区,按照“五办四中心一执法队”模式设置街道机构,明确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组织公共服务等8项职责,推动街道聚焦主责主业,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坚持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资源下倾,制定《西峰区落实街道“四项权力”实施办法》,赋予街道党工委对派驻街道机构负责人的人事任免征得同意权、城市区域规划和公共事务参与权、派驻机构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综合管理权、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四项权力”,改变了街道“资源有限、责任无限”的被动局面,使街道有抓手、有能力参与基层治理。
在行政事务上做“减法”,跳起基层减负“瘦身操”。严格落实职责准入制度,明确街道承担公共服务事项31项,社区承担行政服务事项25项、依法协助工作事项28项,让街道社区从行政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进网格、访民情、解民忧中。制定街道、社区机构挂牌清单,清理在街道社区设立的机构、加挂的牌子67个,取消由社区出具的亲属关系、无犯罪记录、婚育状况等各类证明20项,实行街道统一对社区工作进行综合考核评比,取消对社区工作“一票否决”事项,上级部门不得以签订“责任状”、分解下达指标、考核验收等方式,将工作责任转嫁街道社区承担,真正为基层“减负松绑”,使街道社区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专心专职服务居民群众。
在为民服务上做“乘法”,扩大共驻共建“朋友圈”。树立全域党建理念,成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吸纳“兼职委员”144名,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为民服务的“乘数效应”。组织市、区363个党组织、9986名党员落实“双报到”,开展党组织“七个一”党员“六个一”活动,解决各类问题1315件。结合社区“两委”换届,选配18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比例达到100%。首次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65名,建立薪酬及增长制度。选配以社区干部、专职社区工作者、居委会副主任等为主的专职网格员314名,将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城管、市政、供热、供水供气、环卫五个职能部门相关人员作为兼职网格员,选聘楼栋长667名,推动干部到小区、网格到楼院、服务到居民。秉持“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理念,探索推行社区“六小工作法”(讲清小道理、解决小问题、做好小服务、开展小活动、传递小关爱、选树小榜样),打造城市书吧、小青蛙孵化教育基地、暖心餐桌、四点半课堂等服务品牌10多项,不断提升了为民服务精细化水平。
在办事流程上做“除法”,搭上便民服务“直通车”。把服务事项做“分子”,把为民办事流程做“分母”,借助“互联网”缩短为民办事流程,提升为民办事效率,“除出”了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推行“受办分离”模式,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服务方式,变“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管理平台,推行街道社区上报、应急中心“吹哨”、职能部门“报到”机制,对上报的市政环卫、园林绿化、卫生保洁等网格事件,由网格化管理平台向相关职能部门分流转办并跟踪问效,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做到接诉即办、快速处置。目前,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收集居民反映的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各类信息1.26万条,下派工作指令168条,督促现场处理163件,事项办理从接收到办结时间减少了50%,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