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微信
  • 智能机器人
  •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彭原镇:“小车间”撬动“大扶贫”

  • |
  • |
来源:彭原镇 作者:施绪平 责任编辑:齐缨琼 发布时间:2019-01-02 10:32:00 浏览次数:

       时值凛冬,屋外的冷风像冰刀一样划在脸上,让人刺骨的疼。彭原镇赵沟畎村的“扶贫车间”却暖意融融。30多台缝纫机排列有序,几十名妇女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忙碌的场景和普通工厂的生产车间并无二致。

赵翠琴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49岁,丈夫因病不能外出,为了照顾家人,自己也放弃了外出打工的计划,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今年10月,村里的“扶贫车间”建成了,包村干部找到赵翠琴,介绍她去扶贫车间打工。经过专门的免费技能培训,如今她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生产工人。

蔡富霞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4口人,父母年纪已高,均无劳动能力,生活十分拮据。村里建成“扶贫车间”后,她积极加入,目前对生活充满信心。

e24ac8c47e6c4333920038a8f9bcc1ab.png

扶贫车间(一)

在这个约2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里,像赵翠琴、蔡富霞这样的妇女有33人,其中8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参与劳动,凭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的同时还可以照看家人,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448ea260b06b4cd3a5230e6b00b67041.png

扶贫车间(二)

赵沟畎村服装加工扶贫车间是该村大禹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庆阳凌云服饰公司合作建办,是在凌云服饰原香包加工车间基础上改造完成,先期投放设备30台,车间全面运营后,预计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其中多半用来增加贫困户收入,目前该村已整村脱贫。

赵沟畎村“扶贫车间”的创办,是彭原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创新举措,他让这里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从根本上达到脱贫蜕变,为贫困村开辟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脱贫新路子。

农户有了持续的增收来源,生活便有了改观,如今赵沟畎村村容整洁、乡风淳朴、村民团结,一幅和谐、闲适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反观扶贫车间成立之初,着实费了一番周折。彭原镇赵沟畎村系全区1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交通不便,环境封闭,脱贫难度大。整村脱贫,来之不易,如何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成为了摆在彭原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样,这也让赵沟畎村扶贫驻村工作队的成员陷入了深深沉思。

赵沟畎村产业基础条件薄弱,又因地处饮用水源保护区域,禁止发展养殖产业。彭原镇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召集驻村工作队员专题召开赵沟畎村脱贫攻坚推进会,给他们下硬任务,压担子,和队员们一起找方法,寻门路。工作队员大量查阅资料,认真实地考察,联想到凌云服饰在村里的厂房设备,队员们大胆提出可不可以利用凌云服饰企业的资源优势,整合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共同创办扶贫车间,由企业运营管理,农户负责产品生产,最终实现企业效益和扶贫成效的双赢。

设想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彭原镇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立即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扶贫车间”专门筹备领导小组,确立了“以就业促脱贫”的扶贫工作思路,深入企业面对面磋商,切实解决“扶贫车间”在创办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同时大力宣传,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就这样,赵沟畎村精准扶贫车间在艰难的探索与尝试中如期建成了。

赵沟畎村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只是彭原镇扶贫车间试点中的其中一个。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彭原镇党委、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党支部+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充分利用村级闲置资源,通过改建、新建等方式,在群众家门口创新发展“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变“输血”为“造血”,努力拓宽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渠道,确保实现“脱贫不返贫”。

截至目前,彭原镇已经挂牌成立“扶贫车间”3家,就地就近吸纳460名劳动力就业,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310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下一步,彭原镇将制定完善各类保障制度,积极争取资金扶持,真正把扶贫车间建好、用好、运营好,让扶贫车间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渠道,实现精准脱贫、高效脱贫,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