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治理与法治温度——西峰区探索法治政府建设新路径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支撑。西峰区紧扣法治政府建设主线,在提升立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优化法律服务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推动全区法治建设呈现“有点有面有深度”的生动图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法治根基。

在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屏幕上,温和的指引提示着社区矫正对象孙某完成每周的心理评估。几乎同步,远在西峰区社区矫正中心的一体化平台大屏上,孙某的心理数据图表已实时更新,系统评估结果为正常。这寻常一幕,正是区司法局依托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将精准心理疏导从“线下”延伸至“云端”的日常缩影。
西峰区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吴颖平介绍:“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正是我们通过智慧矫正系统,实现远程监管、信息采集、日常报告等业务,通过动态跟踪和预警机制,能实时掌握矫正对象的状态,替代了传统的‘人盯人’的管理模式。”
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引领,西峰区司法局构建起以一体化平台为“中枢神经”,线上智慧监管与线下人性化帮扶为“两翼”的矫正新体系。这不仅形成了管理闭环,更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从“管得住”向“矫得好”的质的飞跃,构筑起“云端矫心、线下正行”的智慧治理新格局。

曾经,“打官司”“上法庭”是许多百姓心中望而生畏的字眼。而在西峰区朔州路街道,一间名为“和美朔州”的社区调解室,正以其独特的“暖心”模式,悄然改变这一认知。它不仅是化解邻里纠纷的“灭火器”,更成为连接政府与市民、传递法治温度、夯实法治政府根基的“神经末梢”与“暖心窗口”。此刻,调解室内,一场因噪音扰民引发的邻里纠纷正在化解。大家围坐一起,把法、理、情说透说开,矛盾冰释,和谐重现。
如今,西峰区各社区的调解室正实现着从被动受理纠纷的“急诊室”,向主动预防、提升居民法治素养的“保健所”华丽转身。它们有效整合法官、律师、专业调解员、社区工作者及“法律明白人”等多方力量,形成“行政力量+司法保障+专业服务+群众自治”的创新模式。这不仅有效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将大量潜在诉讼化解于萌芽,更节约了司法资源,降低了群众的维权成本。

朔州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何登科表示:“宣传法律和适用法律以及处理案件这些结合起来,我们的想法就是情、理、法要有贯通,最后要达到案结了,事了了,人的关系和谐了。”
在西峰区广场路,执法人员正帮助一位占道经营的老人将蔬菜移至合规区域,并未开具罚单。这一细微之变,源于区司法局在全区大力推行的“柔性执法”理念。通过制定并细化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对首次、轻微的违法行为,优先采用劝导教育、限期整改等方式,让执法在彰显力度的同时,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西峰区司法局副局长胡晓刚表示:“我们聚焦源头,以‘良法’奠基‘善治’新高度为目标,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入手,从点上突破,精准回应民生关切,更加注重小切口,使各项普法措施立得住、真管用,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覆盖面,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从有形向有效,从有法可依向‘良法善治’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法治的阳光,正透过一张日益缜密的普法网络洒向西峰的每个角落。在城市,普法深度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农村,普法力量沿着行政脉络“沉到底”。西峰区正以此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的实质性跨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