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微信
  • 智能机器人
  •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西峰:指尖生花传薪火 非遗剪纸绽新姿

  • |
  • |
来源:西峰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程娟娟 责任编辑:齐缨琼 发布时间:2025-05-27 13:52:55 浏览次数: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手指翻飞间,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吉祥图案跃然纸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剪纸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和造型艺术,生动展现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028361b9a8ba45c992289886997568b3.jpg

在董志镇寺里田村的庆阳爱珍剪纸有限公司,74岁的庆阳剪纸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爱珍正带领村里的妇女们围坐炕头,剪刀游走,红纸翻飞,一幅幅精美的图案逐渐成形。王爱珍自幼喜欢剪纸,2005年与丈夫共同创办了剪纸公司,致力于剪纸设计、制作与推广,并授徒传艺,培养了大批剪纸爱好者。她的作品深度融合庆阳民俗文化,《百子图》《金猿献瑞》等作品曾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斩获金、银奖。 

“剪纸是咱们庆阳的非遗文化,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我主要剪的是人物剪纸。”王爱珍说。

庆阳剪纸与窑洞民居、传统习俗密不可分。王爱珍不仅传承技艺,还利用自建的13孔窑洞打造民俗展馆,展出上百幅剪纸作品。她介绍,庆阳剪纸讲究“剪刻结合”,人物剪纸尤其考验功力,既要形似,更要传神。临近端午,王爱珍特别创作了12幅“中国年俗”系列作品,用剪纸艺术记录庆阳传统文化。  

“我是庆阳人,应该把咱们庆阳的文化传承下去,表现出来。”王爱珍介绍,今年香包节她剪了庆阳老社火、“庆阳年俗”“中国年俗”等12幅作品,通过剪纸的方法把民间的文化传承传递给年轻人。

庆阳剪纸历史悠久,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运刀游走间展现地方的历史文化、老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张倩作为“80后”庆阳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母亲吉彩琴熏陶,研习剪纸30余年。她的剪纸作品线条简洁、色彩明快,在传统技法中融入现代审美,构图更具视觉冲击力。

00b8e05c913f4b629e1b8e6570e7e137.jpg

庆阳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倩说:“今年我们很早就开始为香包节准备了很多剪纸,剪纸图案主要以蛇元素为主,再加上咱们的十二生肖这种传统的图案,希望通过香包节把我们的这些剪纸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

如今,在张倩的剪纸工作室,经常有年轻人围坐桌边,跟她学习剪纸技艺,在她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庆阳剪纸,既是技艺,更是文化的活态传承。在一代代艺人的坚守与创新中,这门古老艺术正焕发新生,于指尖流转间,续写着非遗文化的永恒魅力。目前,西峰区共有庆阳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人,其中省级2人,市级3人,区级7人。

终审:齐缨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