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微信
  • 智能机器人
  •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非遗在西峰”系列报道之四】从岐伯药袋到“千万”产业 ——非遗技艺激活区域经济新引擎

  • |
  • |
来源:西峰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毛娜娜 责任编辑:董晓妮 发布时间:2025-05-23 17:35:41 浏览次数:

一岁端阳,岁岁香包。逢端午戴香包是庆阳当地的标志性习俗。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的岐伯小药袋历经四千多年的习俗演化,变身“小香包”,绣制出了斑斓的产业大图景。在西峰区,香包产业年产值达7000万元,从业人员超过了1.2万,千年药香正化作富民春风,参与并见证着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蝶变。

庆阳是中医始祖岐伯的故里,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岐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这种方法渐成习俗,古时药袋变为今日“香包”,在几千年的习俗演变中,香包的药用属性一直承袭至今。走进庆阳市香包绣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白淑方的香包绣制车间,香料味充斥其间,每一款香包都药劲儿十足。

94a0509e7af04d259a625eaaaf726eac.jpg

时至今日,香包的药用功效依然实用重要。但是随着款式的更迭和工艺的精进,香包的观赏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无论是具有趋利、辟害寓意的传统样式,还是紧跟热点元素的创新产品,都深受市场青睐。走进西峰区锦绣坊文化产业一条街,款式各异、色彩缤纷的大小香包琳琅满目。端午临近,各式香包供不应求。

1a4ec64e77fe480bbe6deffcf72025b4.jpg

据了解,截至目前,西峰区创办的香包绣制营销公司已有58家,其中有4家香包绣制公司获批省级非遗工坊,全区生产大户超1000户。入行5年时间的祁苗苗属于后起之秀,但也在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类特色。

香包经销商祁苗苗介绍:“我们店里现在是中小型挂件为主,有100多种款式,有传统的元素,也融入了一些流行元素,比较受年轻朋友的喜欢。”

bc22dd0966fe4ae3b93b055ec50a9f38.jpg

和大多数香包绣制公司一样,祁苗苗也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生产经营,很多新款都是自己设计图样,再交由长期合作的20多位绣娘带回家绣制。目前,全区已有12000多人通过这种方式投身香包产业,年平均生产香包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达600万件。这些承载着文化保护重任的非遗产品如今已成为响亮的地方名片走向更大市场,西峰区香包产业现年均产值已达7000万元。

终审:董晓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