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琴:“绣”出一片新天地
“刚把客户定制的3000个香包发走,就开始忙着展棚里面香包的销售和摆放,还要时不时地关注网上的订单,真的是太忙了。”在第十七届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上,西峰区彭原镇上何村的冯秀琴在自己的展棚里忙得不亦乐乎。
1962年出生的冯秀琴,七、八岁的时候,就爱看奶奶、外婆和妈妈做各种香包。“那时候,就觉得奶奶用零碎布料做的小动物,好看的很。”慢慢地,她自己也学着做香包。没想到,受到家人们的夸赞:“这女子灵的很,画啥像啥,以后有出息呢。”
高中毕业后,冯秀琴在庆城县铜川乡文化站上班,这让她的爱好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她学习了色彩搭配、挂饰的设计与制作等技巧。
1982年,冯秀琴嫁到了彭原镇上何村。因工作单位遥远,不能去上班了,她就在干完农活、哄睡孩子的间隙,制作了一些香包。1983年端午节,冯秀琴挑着担,到西峰走街串巷的叫卖,仅仅三天时间,就收入400多元。“没想到,小香包能挣这么多钱。”这给她注入了极大的精神动力。1984年端午节,她制作的精致精细、形态逼真的香包,受到人们的欢迎,收入700多元。往后多年,她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信心也一年比一年足。
在2002年的首届香包节上,冯秀琴绣制的一只憨态可掬、形象逼真的兔子,刚到展会现场,就被市民高价买走,其他作品更是大受欢迎。越来越多的本村妇女,看到冯秀琴高超技艺和经济收入,都来跟着干,她开始试着扩大生产规模。2010年,在镇村帮扶妇女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下,冯秀琴购进一台八头的电脑绣花机。利用这台机器,她可以设计各种花样,将自己的想法用电脑做出来,同时,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2011年,冯秀琴注册成立了庆阳爱立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香包刺绣设计、制作、销售。凭着好手艺,冯秀琴在圈内声名鹊起。本届香包节,她准备了6万多件产品,第一天就卖掉了1万多件。“一根绣花针也能绣出一片新天地。”冯秀琴说。
近年来,西峰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速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订单生产、遍地开花的小仓库保证货源充裕的前提下,传统香包也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使得地方特色品牌在国内外市场逐步打响,销量逐年攀升。“平均每个月网上的销售额在两万以上。”冯秀琴说。
冯秀琴凭着灵活的巧手不但绣出了自己的致富之路,还带动周边的贫困妇女积极参加香包制作,带动妇女增收致富。上何村村民李玉莲,10年前就跟着冯秀琴做香包。刚开始,她不会缝制,冯秀琴就手把手地教。慢慢地,李玉莲做得越来越好,甚至成为了香包刺绣能手。从几百元到几千元收入,再到现在2万多元的收入,通过香包制作,李玉莲的日子越来越好,还盖起了新房。
现如今,冯秀琴的公司已发展香包从业人员480人,带动上何村、李家寺村、周寨村、彭原村及什社乡、肖金镇等贫困妇女280人,每年支出工资60多万元,并在山东等地开设了营销窗口。
“现在香包出名了,人们对花样要求也越来越高。”冯秀琴说,为了在香包的设计上找突破,她聘请了两名大学生,还通过对互联网消费群体喜好的分析研制开发新产品。今年设计制作的寓意团团圆圆绣球灯,在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
“传统手艺必须与时代和人们的需求相结合,集艺术性、地域性、实用性、生活化于一体,才能有更广阔的市场。”谈及今后的发展,冯秀琴感慨颇多,庆阳香包要既注重数量,更看重质量,走产业集聚化的道路,把艺术价值融入到产品中,传统的民俗手工艺术才能越走越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