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浏览
  • 政务微信
  • 智能机器人
  •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魅力西峰>民俗文化>详细内容

【寻找庆阳人40年记忆】徐磊:南佐和我说不完的情愫

  • |
  • |
来源: 庆阳网 作者:魏博庆 吕赟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8-09-30 14:52:46 浏览次数:

4年前,当庆城县马岭镇人徐磊第一次看到南佐遗址时,他被这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址震惊了。抚摸着文化遗迹还没有完全消失的土墙,他甚至热泪盈眶,觉得"探秘"和保护南佐遗址将是他人生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南佐遗址位于距离西峰城区6公里外的后官寨镇南佐村,属新石器时代遗存,因其与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相近,对研究中国仰韶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受美术老师启发,痴迷收藏

徐磊对于古文化的喜爱,要归功于他的小学美术老师王光普。听徐磊讲起,王光普是一位对古文化和文物非常感兴趣的人。小时候,他和小伙伴经常去王光普家玩,就会接触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他们也会常常将捡拾到的稀奇东西拿给王光普看,也因此会得到他的嘉奖。"小孩子嘛,就爱听几句好话,于是就越来越有兴头。"徐磊说。小时候的捡拾经历,为以后自己收藏文物和"探秘"南佐遗址打下了基础。

"记得10岁那一年,有一次,家对面的山塌了,我和邻居几个孩子就去溜土洼玩,无意间从塌下来的土堆里发现了一些陶器的碎片,就捡了一书包,拿回去交给了王老师,后来,他请庆阳博物馆的人来鉴定,属于寺洼文化物品,虽然当时不知道这是哪个年代的文化,但是从他们夸奖的语气中可以听出来非常有价值,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徐磊告诉记者,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与"古董"正面接触,也为之后他收藏文物打开了一道兴趣之门。

1980年前后,庆城县马岭镇是长庆油田的生产区之一,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让徐磊和收藏文物的缘分更近了一步。他向记者回忆:"有一次,油田一个作业区的职工搬家后,我和邻居几个小孩就去捡东西,有幸得到了一套叫《中国通史》的书,拿回去细细品读,觉得里面内容十分有趣,就利用课余时间,查着字典,把这本书读完了,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套文物方面的书籍。"不曾想,书中的内容,为徐磊后来收集文物提供了有力依据。

"缘分这东西,斩不断,一旦有了,就是一辈子。"徐磊这样描述自己和文物收藏之间的关系。25岁时,徐磊开始出社会谋生,刚开始时在陕西省志丹县一些油田作业区上干工程,因为开发油井的地方大多在偏远一点的山区,闲暇时间,无处可去,为了打发时间,他就四处转悠,和附近村里一些老人聊天,听老人们讲以前的故事。老人们告诉他的一些事,也为他后来大规模收藏文物提供了一些经验。

偶然发现南佐,喜出望外

2010年,出于对高速路标牌上南佐遗址名称的好奇,已经有一定文物收藏经验的徐磊决定前往南佐遗址所在地——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一探究竟。"正好我有一个同事是南佐村人,对地形很熟悉,我就和他一起转了一圈,结果啥也没看懂,啥也没见着,四处打听,村民也没说清楚。"徐磊告诉记者。后来杜小平成了他的搭档,他们共同探索和保护南佐遗址。

第一次探索的失败,并没有让这个对于收藏文物近乎痴迷的男人气馁。4年后,徐磊再次找到杜小平,踏上南佐这片土地,再次寻找遗迹。这一次,没有让他失望,找到了一些留存下来的遗迹。

"当时我异常兴奋,眼泪都快要出来了。"在寻找南佐遗址快要绝望的时候,徐磊和杜小平在靠近沟边一座废弃的老庄子墙壁上发现了还没有被完全破坏掉的文化层,徐磊近乎奔跑着,拨开高过胸部的荒草,查看了一周墙壁,当即决定租下这座老庄子,作为"大本营"。

如今,4年时间过去了,原来荒废的院子已经被修葺完善,弄成了南佐遗址陈列馆。每年有几十批省内外专家学者来到这里,调研参观。徐磊对于南佐遗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也慢慢熟悉了,对一些年份更加久远的文物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在和前来参观调研的专家学者交流下,他对于文物的知识也在一步步增长,被西峰区聘为文物保护专保员。

一心"探秘"遗迹,满怀希望

扎下根后,徐磊迫不及待,和杜小平一起开始了对南佐遗址的探索,每天奔波于一些年龄大一点的农民家,打探收集文物,听老人讲南佐的古老故事。

两年前,一方面为了便于看管文物,另一方面为了方便研究,徐磊把原来老庄子的一孔土窑洞修葺后住了下来,一心"探秘"南佐遗址,解开它的神秘面纱。

现在,徐磊收藏的文物大大小小已经有3000件左右,保存完整的有300多件,文物时间最久远的能追溯到6000多年前。他还在继续搜寻文物和探索南佐遗址文化,"南佐遗址所蕴含的仰韶文化博大精深,我还需不断探索研究,才能距离古老的历史文化更近一些。"徐磊说。

"将来,南佐遗址该如何发展?"面对记者的提问,徐磊不假思索,几乎脱口而出:"我有信心把南佐遗址打成一个5A级景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佐遗址,了解庆阳传统文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