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孔塬村:科技赋能“高低配”解锁“一地双收”丰收密码
初冬时节,后官寨镇孔塬村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示范基地里,一派丰收繁忙景象。在农业科技的精准赋能下,这片土地成功实现了“一地双收”,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有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更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潜力的新路径。

11月12日,孔塬村80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示范基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田垄间往复穿梭,所过之处,玉米秆完成收割,金灿灿的玉米棒瞬间完成剥皮归仓;与此同时,间作的大豆也一并被收获,一幅和谐的丰收画卷在田间地头生动铺展。
这片示范基地的成功,关键在于一项核心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这并非简单的混种,而是基于科学测算的“高低搭配、间作套种”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两种作物在株高、光照需求、根系分布和养分吸收等方面的天然互补优势,实现了土地、光能和养分的最大化利用,在提升单位面积总产量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发生与农药使用量,最终达成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稳粮增豆目标。
后官寨镇孔塬村党支部书记杨诺介绍:“在今年前旱后涝的极端天气条件下,西峰区农技中心提供了技术指导,村组干部全力配合以及合作社负责人积极努力下,今年的种植收获丰富,效益突出,极大地增强了农民和种植户的信心。”

丰收的背后,是品种更新与科技管理的强力支撑。合作社引进了多个表现优良、适应性强的玉米新品种,并配套实施了地膜覆盖滴灌等精准抗旱技术,确保了作物在关键生长期的水分需求。
西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贾娟娟说:“我们引进国内表现优良的5个玉米新品种兰玉1号、国美1808、粮饲兼用G19、青贮专用河农1和先玉1483,评估不同玉米新品种在本地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抗逆性及丰产性能。”
丰收的喜悦,既洋溢在农民的脸上,也镌刻在严谨的测产数据里。就在收割紧张进行的同时,西峰区农技中心的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对示范区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

西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魏国平表示:“今年我们在全区七个乡镇选取八个大豆玉米套种百亩示范点,共示范带动全区种植大豆玉米套种1.01万亩,今天我们来到的是后官寨镇孔塬村示范点,这个示范点的特点就是地处塬边咀梢,条件较差,但是经过我们农技中心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在镇村及合作社共同努力下,我们今年大豆产量虽然仅有16.19公斤,但是玉米产量达到637.27公斤,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机器的轰鸣,是献给丰收最动人的礼赞;饱满的籽粒,是现代农业科技凝结的硕果。孔塬村的成功实践,如同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正在西峰区的广袤田野上生根发芽、推广扩面。它生动诠释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充分展现了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方面的巨大潜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